新中國成立以來,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大營街社區抓住發展機遇,大力發展鄉(鎮)企業和現代工業,通過壯大集體經濟,帶動居民共同富裕,實現了從過去的“吃糧難、喝水難、住房難、行路難、娶媳婦難”到“云南第一村”的華麗轉身。
64歲的陳寶貴是土生土長的大營街人,他創辦了陳氏浮雕文化會館,也是紅塔鋁型材廠董事長。經歷過解放初期大營街的貧苦生活,投身過創辦企業先行致富的浪潮,他是大營街社區實現“從貧到富、從無到有”這段輝煌歷史最好的見證人之一。
昔日貧困村
“那時候大家口袋里都沒有錢,即使有錢也買不到什么商品,因為沒有如今這般豐富的物資?!标悓氋F說,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,當時的大營街村因為人多地少,村民吃糧靠外借,吃水靠打井,生活十分困難。
“居住的一般都是土基房、大雜院,全家老老小小擠在一個屋里?!标悓氋F回憶,他家三代人的居住面積也不過50多平方米,家里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,上下兩層土樓房僅裝有一個電燈,中間打個洞,人在哪層就把燈拉到哪層。
交通不便,村民外出或趕集只能走土路?!拔覀內パ泻唾I豬都是走著去,挑著豬又走回來?!睋悓氋F講述,出行能搭馬車算是相當富裕的了,那個年代馬主要是用來運送物資的,比如用馬馱著柴去賣,人只能在后面跟著馬走。
“出門靠走,通信靠吼”,可以說是大營街村的真實寫照。陳寶貴說,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,整個大營街鎮只有一部總機,電話打到鎮上轉機,再通過廣播通知下去。
陳寶貴童年時期承受了各種困苦與磨難,他小小年紀就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勞動力,每天找豬草、柴火,還要煮飯、喂豬,幫著大人帶小孩?!昂芏嗤g的農村孩子幾乎都是這樣過來的,大人忙著‘苦工分’,孩子必須做家務、帶弟妹,‘老大領老二、老二領老三’,這樣拉扯著就長大了?!标悓氋F說。
今朝幸福地
改革開放后,敢闖敢干的大營街人最先響應上級號召,及時轉變觀念,在發展農業和養殖業的基礎上,開始涉足建筑業,積累資金和技術。在玉溪卷煙廠的帶動下,濾嘴棒廠、水松紙廠等一批卷煙配套企業相繼開辦,隨后紅塔鋁型材廠等多家科技含量高的鄉(鎮)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。
1992年,大營街社區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;到2003年,社區經濟總收入突破20億元。趕上了良好的發展機遇,加上大營街人一步一個腳印扎實苦干,社區經濟實現了飛躍,逐步建成集工業、休閑、娛樂、商住于一體,各種生產要素集聚的現代化城鎮。
從最初的“分糧、分房、分錢”到如今的固定社區福利,居民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過?!按蠹疫@兩年先后搬進了新建的小別墅,安靜又舒適,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了?!闭f起大營街社區的變化,陳寶貴認為用“翻天覆地”來形容都不為過。單說住房,大營街社區居民住房面積實現了人均不足8平方米到50平方米,再到80平方米的三級跨越,房子也從土基房住到磚混房,再到今天的滇中民居別墅。
“以前房子矮、巷子窄,村莊看上去很零散,現在有了規劃和綠化,到處四通八達,車進車出,美觀又便利?!标悓氋F說,“下一步,大營街社區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,通過‘退二進三’,積極發展第三產業,可以想見,未來大營街的道路將越走越寬?!?/p>
70年的探索與奮斗,昔日貧窮落后的大營街,如今已經蛻變成為風光秀麗、居民富裕的文化旅游小鎮和幸福小鎮。
來源:玉溪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