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被遺忘的歷史
玉溪市作協副主席 顧昱東
知道有東山土司一說,是有一次應邀參加了一個相關研討會。會上,與會者對東山土司歷史源流等問題進行了研討。會后,又出發去造訪東山土司府的一個分屬機構舊址。
之前,我對這座舊址可以說一無所知,以為與一座民宅無二,到了才明白這的確是一座舊時的府衙,整座建筑雖然陳舊,但不失威嚴。當然,這是經過重新修整的。這座建筑所在的地方就叫龍潭。這里四圍青山,細細長長的一洼田疇。記得正是夏天,極目處山明水秀,炊煙裊裊,不時有雞鳴狗吠之聲傳來,增添了許多鄉間氣息,一下子使人嘗到了泥土的味道。
我開始是被這里的環境感染,然后是被這座舊式建筑吸引。與周圍的民居相比,這座有300多年的府衙顯得大氣雄偉,古樸壯觀,鶴立雞群。置身其中,可觀賞精致的木雕工藝,可看整體結構布局。當然,最主要的是感受其中離我們越來越遠的獨特歷史氛圍,尋找被遺忘的歷史遺跡。就是這一次,我對此留下了深刻印象,并有了興趣,不曾淡忘。
當然,最想看到的還是東山土司府舊址,因為一個分屬機構就如此,可以想象土司府本部會是什么樣。仍然是夏末,與友人到了紅塔區研和街道的東山村。到了才知道,所謂的東山土司府,已經只是遺跡,不似經過修整的分屬機構那樣堂皇威嚴。
我們只能在東山村中狹窄衰敗的小巷中穿行,在殘破的土司府遺址上駐足,在長滿苔蘚的石雕碑刻前沉思,在坍塌的院墻上還原土司府的歷史。眼前的一切,變得如此沉重。只有沿著濕滑的巷道爬到村后,居高臨下而望,心境才會透亮。這時的東山村和土司府,就自然出現在眼底。原來這東山,為四山之首,蘊含“東方蒼龍”之意,且前有水汪汪的玉湖,四時滋潤。土司府,就建在山與湖之間的中軸線上,氣象非凡。十代世襲的東山王氏土司,在此生生不息,統轄一方。其中經歷了多少歷史風雨,我們不得而知。
但從這時起,就希望有一本系統介紹東山土司府和東山土司的書,記錄、呈現和保留這段歷史,不至于被遺棄而使之消失,留下遺憾。因為東山土司府的歷史,可以折射土司制度的歷史,能夠“管中窺豹”。相隔了不長時間,這個希望有了眉目,我看到了《東山土司》的文稿。
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?我以為,首先應該是一本反映東山土司歷史的書。書中對東山土司制度的來龍去脈、歷史政績、生活方式,都做了系統認真的梳理,包括東山歷代土司的繼承狀況、土司府的規制、禮儀習俗等等,通過翔實的資料,一一呈現出來。讀之,東山土司的漫長歷史直涌眼底,那些消逝的歲月隨之浮現,展開的是一幅幅奇特的畫面。東山土司這段封存于大山中的歷史,就這樣一頁頁被翻開,展現于眼前。
其次,這是一本再現東山土司文化的書。編著者為此花了很多功夫,用了較大篇幅敘述土司文化,包括土司府的建筑結構和規模、石刻碑記、窯瓷壁畫、禮俗語匯、詩文族譜等等,真是豐富多彩。讀到這些篇章,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文化景象,就是由于東山土司是漢族世家承襲,管理的又是少數民族,也是形成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融的文化形態。
最后要說的是我們也可以把《東山土司》作為散文來讀。這本書的特點,不僅僅是介紹一些史料,還收錄了一些東山土司后人的回憶文章,有很強的可讀性。
《東山土司》的出版,我以為對于地方的歷史不僅是有益的補充,也是一種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