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線里的大文化
玉溪市作協副主席 顧昱東
《哇家米線》是一本很有趣的書。從大處論,說的是美食文化。從小處講,說的是云南玉溪一種叫米線的地方小吃。所謂地方小吃,必然有地域特征,是由自然環境和歷史傳統文化等方面因素形成的。有一本叫《清稗類鈔》的書上說:“食品之有專嗜者焉,食性不同,由于習尚也。茲舉北人嗜蔥蒜,在滇、黔、湘、蜀人嗜辣品?;浫耸鹊??!本偷莱隽藚^域性的美食文化特征。
米線作為玉溪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,之所以經久不衰、延續發展,在云南美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首先得益于自然環境,尤其是農耕文化的發展。玉溪地處滇中,四圍群山環抱,壩子平坦,土地肥沃,水量充沛,氣候宜人,四季如春,物產豐饒,素有“滇中糧倉”、“魚米之鄉”的美譽。水稻是制作米線的主要原料。而玉溪盛產的水稻,因品質優良,最適合做出好米線。做出的米線,不僅筋道爽滑,口味極佳,而且含有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人體需要的成分。當然,沒有良好的水質,也難以成就上好的米線。無水不活,無水不富。玉溪水資源豐富,九龍池、白龍潭等主要水源,千百年來不竭不腐,始終如一,滋潤了富庶的壩子,使之“山滿青光水滿地”、“五谷豐登民不愁”。用如此鮮活靈動、清澈甘美的水做出的米線,沒有理由不成為飲食中的上品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。精良稻米和優質水源,奠定了玉溪米線的自然基礎,讓一方水土煥發異彩。
再來看看歷史傳統文化與玉溪米線的關系。玉溪歷史源遠流長。米線的制作和食用也因此成為飲食文化里的一道珍味、一朵奇葩,不管歲月多么久遠,一代一代的玉溪人始終品嘗著、享受著、傳承著、發展著。關于玉溪米線產生的歷史,恕我孤陋寡聞,地方史籍中還沒有找到記載。但可以肯定的是米線的形成,是中原飲食文化與本地飲食文化的融合結晶。有一個說法可加以佐證,就是秦代大軍南征,因素來以面食為主的北方軍人不習慣吃南方的米飯,而導致食量大減,影響戰斗力。于是,為解決飲食習慣,就把米磨成面,然后制作成“大米面條”,受到歡迎。這個說法道出了米線的最早形成過程和起源。從歷史和美食文化的角度看,應該是有道理的。隨著時代進步和經濟的繁榮,玉溪逐步成為“滇中貨物集散之中樞”,商賈云集,街市興榮,人文蔚起,米線飲食日漸深入人民的生活中,創造了鱔魚米線、雞肉米線、燜肉米線、炸醬米線、涼米線等等名目繁多的品種,成為玉溪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名冠云滇。
玉溪人對米線這種食物可以說鐘愛有加,穿梭于大街小巷,隨處可見米線店,食客來來往往,甚至座無虛席。就是請客擺宴,也要必備一道味道酸甜辛辣爽口、引發食欲的涼米線。無米線不成席,大抵已經成為現今一種約定俗成的請客飲食規則。米線竟然這么大受青睞和深入人心,在玉溪人心目中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美味的飲食相媲美。也就是因為這份珍愛,還因此誕生了一個米線節。一個地方以一種小吃命名一個民俗美食文化節日,而且傳承延續三百多年,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奇。這個節日的過法很特別,不是固定在某一日,而是約定俗成的從正月初一開始到三月,按村輪流過。輪流到哪一村,必是呼朋引伴,請親招友,一派熱鬧。如此,玉溪壩子里整個春季都在過米線節。米線節就像長長的米線一樣,從不間斷。不知道在地球上還有哪里的節日有玉溪米線節這么綿長和有味道?這么使一種民間小吃在不經意間承載了人間親情,蘊含了傳統大文化?
米線里孕育大文化?!锻奂颐拙€》這本書的意義在于追根溯源,將零散的記憶加以整合,給我們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玉溪米線形成、發展的歷史過程,以及相關的民俗風物,挖掘、展示和弘揚的是獨特的玉溪米線文化現象。同時,以鮮活的文字、有趣的故事傳說和生動的圖片相融,通俗順暢,增強了可讀性。作為玉溪人,這是一本需要讀的書;作為愛好美食的外地人,這是了解玉溪美食的一個窗口,讀了可長見識。
2012年11月18日深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