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城大理國時期稱白奴,后又稱普舍縣、普舍鄉、普舍鎮等,最終改為北城鎮。據說它是普舍氏族的封地,遠古時普舍家族征戰有功,而被封官并劃北城為普舍家族的封地。
小土主普增元,是普舍家族普阿寶之子。家底雖不厚但能仗義疏財,見貧者或弱者都能盡力相助。因此,也算一方豪杰,籠絡住了不少人在身邊。由于他不同凡響的能力,讓普增元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。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五月,連日暴雨,北城鎮遭洪水沖淹,房屋、田莊被毀壞無數,百姓遇難哭聲四起。此時,普增元率眾救民于水火,他率眾疏通兩大沙溝河,最終戰勝洪災,確保北城鎮的一方平安。
數載后,人們想起普增元,百姓都會夸他獻身救民之壯舉,而天神念其豪氣和義勇封其為北城鎮土主。
嘉慶三年(1788年),各村集資雕刻小土主木像供奉于北城斗母閣斗場內,代替西陪佛出巡北城西北八屯,享受人間煙火。宣統年間,斗母閣連同神像毀于兵。同治年間重建斗母閣。民國十五年(1926年),楊家屯的楊德元倡議,籌措資金,選用茶庵廟后山的清香樹請研和南廠劉本才雕刻小土主神像,
請金官營金崇忠制作轎子,復興迎神活動。
抗戰期間,北城城隍廟后辟作鎮公所、學校禮堂、劇場,將城隍移至斗母閣內同小土主供奉在一起,并同時出巡八個村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