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八大碗”為哇家玉溪傳統待客飲食禮數,即以豬肉為主組成的八碗菜肴,包括酥肉、紅燒肉、木耳、筍絲、假羊肉、涼白肉、燉菜(藕、茨菇或花豆)、蒸肉?,F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,近年來請客都是十碗至十二碗及十六碗。
1949年前, 一般是正席兩餐,使用碟子,菜的品種有高里肉、老肝、鹵蛋、鹵腸肚、紅燒肉、香腸、腌肉、花生、石花菜、炒香菌等。佐料多用八角、草果、胡椒、清醬、小粉、蔥、姜等。
說到底,“八大碗”就是酥肉、燒皮子、茨菇、藕、白菜煮毛芋頭、筍絲、木耳、地豆米的八個大碗,不論貧富,客桌上必須辦齊。如辦不夠八大碗,就會怠慢客人,被客人歧視,說閑話。
“八大碗”不但是用地道的“大缽頭”(即大土碗)盛菜,而且所用原料絕對綠色生態、地道土產,那香醇可口的味道絕不是如今那些飼料雞、激素豬比得上的。加工的方法原生古樸,絕不像有些所謂的“創新菜”,雞精味精亂放一氣,花里胡哨地賺城里人的銀子。
農村紅白事、建房蓋屋、生兒添女、殺年豬……家家都會碰到宴請,年年都有八大碗待客,還有哇家民米線,都有酒肉入肚,它與大家結下了不解之緣,更融入了鄉情鄉意,成為一種內涵豐富的地方飲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