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石生(1887—1939)字小泉,號小翁,一作筱泉,峨山小街人。 范石生幼從父讀書,稍長從伯父兼習中醫。1903年中秀才,不久考入云南優級師范,在校期間受教師影響加入中國同盟會。
民主革命時期,云南優級師范畢業后受聘任寧洱縣(普洱)高等小學校長,后經世交李鴻祥介紹到新軍蔡鍔部任文書。1909年考入云南講武堂,參與學員中的秘密革命活動,與同學朱德、鄧泰中、楊蓁等人志同道合,遂結為金蘭之交。畢業后被分到新軍19鎮75標任見習排長,見習期滿轉為少尉排長。1911年和朱德等參加蔡鍔領導的云南“重九”起義,攻打云貴總督府,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統治,成立云南省軍政府。1915年底組織護國軍出師討袁,作戰勇敢,屢立戰功,被提升為炮兵團團長。討袁成功后,被委任為師參謀長。1920年因與顧品珍發生矛盾,離職回昆明。不久被唐繼堯復任命為少將參議,隨鄧泰中的第1縱隊入川。1921年隨顧品珍回滇倒唐(繼堯),孫中山命為北伐先遣司令之職,率部駐滇、黔、桂邊界。
1922年隨滇軍總指揮楊希閔東下,與桂粵軍配合收復廣州,迎孫中山返穗指揮。升任直轄滇軍第3師師長。同年陳炯明叛變革命,攻打廣州,情況危急。范石生率滇軍保衛廣州,與孫中山并肩血戰,擊退叛軍。孫中山題寫“功在國家”四個大字和軍刀一把相贈,以表彰他的功績。1923年升任第2軍軍長,授予陸軍上將軍銜。
1927年8月奉命在湖南郴州待命。得知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就在附近活動的消息,便立即派人尋找,商量合作。當時起義部隊正處于極端困難之際,軍需無法接濟,傷病員無法治療。后經協商,起義部隊暫用16軍47師140團番號,朱德化名王楷,并在范部任職。給起義部隊補充彈藥、冬裝、棉被等各種裝備,并給官兵撥發兩個月的薪餉。合作期間,起義部隊以范部的名義進行革命活動。在朱德的幫助啟發下,思想有了極大的轉變。朱、范合作的事被告密,蔣介石下令要范將朱德部隊解除武裝,將朱德解京正法。范則把這一消息即告知朱德,讓朱德從容率部離去,并贈朱德部隊幾萬元現洋作為路費。
1929年初第16軍被縮編為第8路軍第5師,繼后又改編為51師,任師長兼襄樊警備司令。年底51師調駐襄陽,賀龍、周逸群率領的紅軍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后繼向川、鄂交界地區發展,蔣介石令范前去圍剿,范令152旅派隊尾隨,并不與紅軍接觸,以應付蔣命。
1937年“七?七”事變后范石生回到云南。范少年學醫,青年投筆從戎,馳騁沙場,戰功卓著,晚年又以行醫為業,不問政事,1939年3月在出診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頭,終年52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