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灝,字希洛,號若梁,生于清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,卒于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,玉溪市桃源村人。管灝在幼年時就喪父,整個家務全靠母親紡紗織布及幫工來維持生活糊口度日。
少年時,因家貧難于就讀,幸得名士馬異野收于門下教讀。后來全憑依賴大營村馬進士的大力幫助和扶持,終成進士聞名鄉里。他好學上進,博聞強記,善于思考,積累了豐富的學識而成才??滴跞哪曛羞M士,官至翰林院檢討,吏部掌印給事中。
康熙四十八年(公元1709年),他由京城致書新興州知州任仲宜,倡議遷建文廟,并率先捐銀百兩。在他的帶動下,全州集銀4730兩,用工158697個,歷時四年余完成此項浩大工程。當時云貴總督郭瑮撰寫《重建新興州文廟碑記》,對管灝的功績作出肯定。今文廟尚存大成殿和文星閣,為人們懷念景仰。
管灝在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回歸故里之后,便熱心公益事業,為民生著想,主持興修龍門新溝,他向大眾曉諭提高水位擴大灌溉面積的重大意義,使許多人家明白修溝的重要性,讓溝道穿房而過。順沿北山腳興修一條灌溉用水溝渠,由源頭龍母箐河一直修到現今的后所村委會的陳家大場一帶,引河水灌溉良田。這條溝渠經過桃園、西營、唐家營直至西片陳大場,全長四千余米,稱之為“頭道溝”。
據桃源村一些老人講:當時修溝時,根本沒有什么測量儀器。管灝便采用一張木制方桌,用手拖著作為比子,用方桌寬窄來計算溝渠的寬窄及溝底的平衡度。
康熙六十年(公元1721年)新溝竣工,由龍母箐河上游石馬箐引水至皂角屯,四季清泉長流不斷,有的溝渠往村民家中流過,灌溉農田數百畝,為農業豐登打下了堅實基礎。公議按序輪流放水23排,里人敬重管灝治水功勞,規定由他家放第一排水。此溝歷經維修,至今對西北片區的農田灌溉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,大營、陳大場等12個村屯延續受益。
康熙年間編篡《新興州志》,管灝擔任監修,他與主修任仲宜共同完成全志,他的著作還有《管希洛時藝》(曾任吏部侍郎的澄江人趙士麟為此書寫序言)。此外,《玉溪文征》收有管灝的《玉溪春漲》、《石馬流虹》詩作七首和《新建新德橋碑記》等文章五篇??滴跞沙侥?公元1712年)管灝撰寫《景應星平》一方術額,今保存于桃源村太平寺內。
傳說,過去管翰林(指管灝)幼時在校讀書時,至夜間時,他頭上有盞燈會發亮光照他走路。后來,他給村里一位農夫代筆寫了一封休妻的休書,從此后,他頭上的這盞燈就不會亮了。他的恩師問他,最近你可做過什么虧心事?他回憶片刻答道,只是給那個農夫代筆寫了一封休妻的休書,此外我一樣都沒做過。教師對他說:“你趕緊將它要回,推說我寫錯了幾個字?!钡诙?,他找到那農夫說,那休書我寫錯了幾個字,拿來我改一下,他接過休書在手中將紙揉成一團,便丟在口中咽下肚里。到了晚間,他頭上的這盞燈又重新亮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