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得濂(1894-1926),字映泉,江川江城鎮人。其父黃蘭,系前清文庠,兄妹八人,得濂排行第四。年少時,家境清貧,受業其父帳下,畢業于縣高等學堂,在江城小學任教。自幼羨慕岳飛、戚繼光等愛國將領。
任教不久,時值軍閥混戰,便毅然投筆從戎。于民國初年,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。肄業期間,品學兼優,深受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器重,視為學校優秀學生。
據史料記載,李根源任講武堂總辦時為1910年。上任后,他為云南陸軍講武堂傾注了大量精力。從校址的選擇到落實學校機構、購買教學器材,乃至騎兵、炮科使用的騾馬,都躬身親行,設置步、騎、跑、工4個兵科,學生分甲、乙、丙3個班。甲、乙班主要訓練現役軍官,學期一年。最值得注意的是丙班,這個班在社會上招收16歲至22歲具有中等以上文化,品行端正者,學期長達3年。因講武堂原系清朝為編練新式陸軍所設,按照清政府規定,講武堂主要訓練現役軍官。李根源上任后就突破了這項規定,面向社會招生。
三日之后,黃旅長部下知是楊臻忌才暗害,遂擁進司令部將楊臻刺殺。
黃得濂畢業后,分派在第八團任排長、連長。后隨滇軍出發廣東,晉升營長。民國十一年在博羅與桂軍沈鴻英作戰,身負重傷,以寡敵眾,繳獲軍械無數,晉升為駐粵滇軍第二軍第十二團團長。
民國十二年(1923年),廣東省督軍陳炯明背叛革命,孫中山暫避永豐艦。黃在保衛革命大本營戰役中,榮立戰功。孫大元帥在犒賞三軍大會上,褒揚黃得濂團長英勇戰斗,忠必衛國,并親書“冠勇三軍”橫帖一幅,贈黃得濂,同時面諭軍長范石生拔擢黃得濂團長為駐粵滇軍第六旅旅長,兼第十二團團長,外獎賞大洋貳仟元,以資鼓勵。在滇軍之中,號稱模范團長。
黃得濂素性剛直不阿,平時與前敵總指揮楊臻有隙,這次平定叛逆陳炯明有功,晉升為少將旅長,遂引起楊臻忌妒。一次,在軍官會議上意見不合,被楊臻以暗通唐繼堯之罪名殺害,終年32歲。
三天之后,黃旅長部下知是楊臻忌才暗害,遂擁進司令部將楊臻刺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