魯子材(1891-1920),江川縣伏家營龍泉莊人。魯子材自小天資聰敏,其母讓他到私塾讀書,希望他將來能成就一番事業,以撐持門面、光宗耀祖。魯子材在私塾中學習,進步很快,尤其喜歡琢磨《孫子兵法》。
1909年,魯子材十八歲,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丙班,學習軍事。在講武堂學習期間,他潛心研習各個科目,尤其對于用炮有獨到的見解和造詣。在講武堂,魯子材接觸到許多反封建圖自強的新思想,尤其對于孫中山的革命思想,更是景仰從之。
1912年,蔡鍔與云南陸軍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在昆明舉兵發動了重九起義。魯子材積極投身戰斗,表現勇敢機智。魯子材從云南講武堂畢業后從戎,輾轉四川、北京,后返回云南,任滇軍炮兵連長。
1915年,袁世凱復辟稱帝。孫中山發表第二次《討袁宣言》,開展反袁斗爭。蔡鍔在梁啟超贊助下潛赴云南,聯絡唐繼堯、李烈鈞通電討袁,宣布云南獨立,成立護國軍。魯子材隨護國軍第二軍出征廣西、廣東,戰斗于皈朝、韶關及廣州近郊。戰斗中,魯子材身先士卒,指揮所部用神速炮火摧毀敵方炮火及其有生力量,使敵恐懼叵測,倉惶潰散。自此,軍中贊譽魯子材為“神炮手”,“魯大炮”綽號由此而來。
1920年1月,魯子材任駐廣東韶州滇軍炮兵第三團團長。此時駐粵滇軍分裂為兩部,駐北江仁化、始興、南雄一帶的部隊,由楊益謙、魯子材率領移駐到湖南汝城一帶,仍奉唐繼堯的命令,且改編成三個旅,旅長分別為張懷信、魯子材、胡國秀。
1920年3月,唐繼堯認為倒熊克武的時機已成熟,于該月21日發出電令,免去熊克武的四川靖國軍總司令一職,任命呂超為四川靖國軍總司令。此舉釀成川內大戰,而川中滇軍處境則較為艱難。唐繼堯視四川為其外府,不肯放棄,于是調駐陜西的葉荃第八軍,以及駐廣東的滇軍李烈鈞部來川增援,魯子材部也被調來川內作戰。滇軍兵員的數量是增加了,但諸多矛盾已經顯露。9月下旬,川軍分別向重慶、瀘州、敘府進攻。瀘渝兩處戰事最烈。滇軍因初到重慶,地形、敵情、民情均不熟悉,致川軍便衣隊大量混入而不覺,至前線失利。李烈鈞、朱培德退回南岸,留旅長魯子材向商會催索借款,久待不獲,出走時遭伏擊而去世,享年29歲,時為少將軍銜。
魯子材的一生,深得孫中山先生的贊賞。孫中山先生在魯子材去世后為其遺像題詩贊道:“智戰嶺海,夙耳英聲;桓桓人杰,卜為國楨;轉斗入蜀,戈返陽精;沙場灑血,錦水鳴鳴;緬茲遺像,宜炳丹青?!焙髮O中山先生又為其墓題詞曰:“邦家之光”,并題寫挽聯:“為國惜英忠搗龍事遠丞民苦,瓣香嗟萬里化鶴魂歸蜀道難?!?/p>
為表彰魯子材的功績,1920年10月“恤贈中將”軍銜;并在昆明蓮花池建專祠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