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淮源(1886~1941),江川人。幼年喪父,家道極為艱難,母親孤寡無依,自小便靠出外幫人度日,并得以念書學習,后以優異成績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并與朱德等同窗習武。由于刻苦學習,進步很快,很受李根源等師長的器重,并在其進步思想的影響下,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“同盟會”。
1911年10月,武昌起義后,昆明新軍起義,唐淮源和講武堂同學一起參加了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。
1915年11月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諱,在北京稱帝,成為眾矢之敵。云南首先發動了討袁的護國運動。唐淮源隨蔡鍔將軍率部北伐,護國軍連戰告捷,護國運動取得了勝利,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。
1922年初,唐繼堯回滇復辟,唐淮源遂與朱德、金漢鼎等含恨離開云南。三人到上海晉見孫中山后毅然入粵參加北伐,投入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行列,追隨孫中山先生轉戰大江南北。
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,唐淮源升任第三軍軍長,戰功卓著,聲名顯赫。1937年,唐淮源奉命率部守御抗日要道山西中條山。由于英勇奮戰,力挫強敵,致使日軍多次進范中條山均失敗而歸。
1938年夏,唐淮源所率的第三軍,奉命由東北戰場轉入晉南中條山作戰。中條山為兵家必爭之地。國民黨為了保衛這一戰略要地,調集了兩個集團軍7個整軍,一個改編旅,一個游擊隊,約16萬人防守中條山。唐淮源所部第三軍,隸屬第五集團軍,為滇南健兒組成,守中條山中部聞喜、夏縣以東區域。自同年十月始,協友軍擊敗敵寇13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,保衛了潼洛。每當前方情況險惡時,唐淮源總是親自到前方去督戰,挽回了許多危局。
1939年4月17日,唐母辭世。是年秋,戰事稍緩,唐淮源請假回鄉奔喪,父老得知,擺案跪迎,唐淮源下馬入村,跪拜恩師胡岐山,并贈銀70大洋。其間,奮筆言志,寫下一詩:
萬里乘風去復來,只身東海挾春雷。
忍看圖畫移顏色,肯使江山付劫灰!
濁酒不銷憂國淚,救時應仗出群才。
拼得十萬頭顱血,須把乾坤力挽回。
還寫下了一副對聯:
裹尸馬革英雄事,縱死終令汗竹香。
——明志誓死報國,抱定與中條山共存亡之決心。
日軍雖然在中條山遭到沉重打擊,但仍不甘心自己的失敗,于1941年5月聚集兵力25萬再次大舉向中條山進犯。由于孤軍作戰,眾寡懸殊,抗日將士大都壯烈殉國。
嚴峻關頭,唐淮源毅然以守土為責,率領官兵戰斗至彈盡糧絕。他悲憤自己未盡到保衛中條山之責,有負國家培養之恩,遂在大雨滂沱中遣去左右,自戕殉職于懸崖,年55歲。一代抗日名將唐淮源,慷慨就義,壯烈殉國,九天為之動容,三軍為之哭泣。
唐淮源犧牲后,舉國為之痛悼,當時曾有這樣一副挽聯:國土未復失壯士,碧血千載染中條。表達了國人對這位將軍的敬仰之情。